【文/新潮观鱼】
“我的国家有过被西方殖民的历史,所以今天看《南京照相馆》的故事会让我非常容易与80多年前的中国人共情。”
观察者网国际夏令营的成员许立维同学来自津巴布韦,现在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在8月15日这个80年前日本投降纪念日的特殊日子,观察者网举办了一场特别线下观影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察员们与观察者网暑期国际夏令营的同学们一同在上海影城观看了《南京照相馆》。
特别观影会的映后交流环节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苏柳昌,我觉得他非常勇敢,最后众人在照相馆分别一起拍照唱歌的镜头让我很感动。”许立维说,自己很早就被中国同学“安利”过这部电影:
“来中国之前,我们高中和初中学世界历史的时候会讲到这段历史,但不会这么详细。通过这部电影我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敢,看到了日本在中国的暴力程度如此之高。”
“津巴布韦以前是殖民地,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一段很痛苦的时期,我们曾经遭受西方殖民者类似的杀戮。所以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人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会产生共同的情感。”
来自马来西亚的伍丝虹是一名华人,她说,这部电影让她想到了日军曾经侵略马来西亚的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华人所遭受的苦难:“日本在二战时期侵略马来西亚长达三年多,其实暴行都是差不多的,在马来西亚也有‘慰安妇’受害者。”
“日军在占领马来西亚期间实行了民族上的区别对待政策。对马来人和印度同胞,日军会相对放任,他们在日本统治下比较安全。但是日军会特地挑华人进行肆虐,针对华人女性的伤害几率会更高。”
来自越南的阮明玉表示:“中国和越南在近代都有被入侵的历史,而中国与越南虽然有不同,但面对这样的处境都会感同身受。”
除了国际青年结合各自国情的视角,在映后交流环节,三位来自不同地域的观众也从各自的乡土情怀出发谈到了《南京照相馆》与他们的共振。
一位在上海读书的安徽观众用自己老家的方言读了电影里的那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他说从小家长也会教自己这个童谣,但是口音和演员王骁在电影里的南京话是不一样的:“王骁是个正统的老南京,但家里的老人告诉我,今天的南京话和南京大屠杀事件之前的南京话是不一样的,当时很多逃难的南京人来到了我们江北,就导致我们这里的方言其实更接近战争前的‘老南京话’。”
他还提到了家乡抗战著名的女烈士成本华,以及她生前那张著名的照片:“从南京到安徽,从江南到江北,抗战中所有的中国地域和同胞都是连着的,抗战的历史也是连着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感觉到了历史和今天也是连着的。”
成本华烈士就义前被日军拍下的照片
还有一位来自南京的观网读者向我们介绍道,在南京除了有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13处遇难同胞丛葬地:“当你骑车从南京的江边走过,那里现在都是环境非常好的公园,也是南京房价最贵的地方,但唯独丛葬地那里是非常非常安静的。”他说,这部电影很好,但作为南京人、中国人,在今天更多地需要考虑不仅仅从受害者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
最后一位分享的观众是一个新上海人,他的爷爷是在山东烟台抗日的老八路军战士。他认为,这部电影给他最大的启发是我们应该严肃看待日本在侵华问题上的“非军事战争行为”。
“电影中日军在南京通过照片宣传以及所谓的‘不许可’,就是典型的非军事战争行为。而今天日本现政权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侵华战争的否定和掩饰,也是与电影中‘不许可’一脉相承的非军事战争行为的继续。”
“以前在高中生辩论时认识的一位塞尔维亚朋友,他告诉我在塞尔维亚有一首歌,叫《假如我们像中国一样强大》。我看这部电影很矛盾的一点,就是站在那个翻译官的视角看,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就一路输到1937年,当年的中国看不到希望。而今天作为一个新中国人,中国如此强大的前提下再回看这段历史,给我们的触动和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