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大国粮仓穿上了“羽绒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郑亚丽 祝梅

盛夏,新粮入仓。

在位于成都的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有限公司(下称“新津直属库”)北库区内,眼前的两排粮仓形成鲜明对比:右侧是灰色的第三代钢筋混凝土浅圆仓,左侧则是4个圆润洁白的“大高个”——中国第四代粮仓粮食气膜仓。

新津直属库北库区内的粮仓。郑亚丽 摄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今年又会是个丰收年。丰收之后,如何储好粮?新一代粮仓有何“黑科技”?记者近日现场探访,一窥大国粮仓的科技内核。

“吹”起来的粮仓

如果不是提前做过功课,很难把这眼前这些高耸的白色圆柱体跟粮仓联系在一起。

新津直属库仓储管理科负责人吴晓光介绍:“和传统浅圆仓相比,气膜仓不光颜值高,还有满满的科技感。”

乘坐电梯从粮仓顶部进入仓内,一股凉意伴着豆香袭来。室外烈日炎炎,仓内温度计却稳稳指向22℃,仿佛为粮食打造了一个恒温的“空调房”。

记者乘电梯来到粮食气膜仓顶部。郑亚丽 摄

对大豆来说,长期储藏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导致大豆霉变、品质下降和营养流失,而“空调房”可以让它们清爽度夏。

优异性能的核心,藏在气膜仓独特的“三明治”结构中——“气膜层+聚氨酯保温隔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层”。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以往的浅圆仓是采用滑膜工艺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一代粮食气膜仓则是由白色的pvdf膜材“吹”起来的。中间是聚氨酯泡沫层,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第三层也是最里面的一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可以稳稳承载粮堆压力。

由于粮食气膜仓采用了气承式膜结构施工工艺,其最外层的pvdf膜材进一步提升了仓房的气密性,气膜仓气密性压力由500Pa降至250Pa的半衰期最长达1小时左右,是高标准粮仓气调浅圆仓设计气密标准的6倍,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两室气膜仓构造。受访者供图。

简单地说,如果过去粮仓穿的是普通棉衣,现在粮食气膜仓穿的就是高级羽绒服。

值得一提的是,粮食气膜仓的一体化成型技术,集防水、保温隔热、密闭、防潮等优势于一身。这一设计可以使气膜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3倍以上。

此前粮食气膜仓、浅圆仓实仓储粮对比实验显示,夏季粮仓内的温度如果从25℃上升至30℃,前者比后者要晚30天左右。也就是说,气膜仓仓温变化受外界温度影响更小,大大提高了粮食保存效果。

升温慢,正是气膜仓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使然。这一特性,在夏季不仅能抑制虫霉滋生,减少保管员工作强度,还能降低粮面空调开启频率和能耗。“保温好,空调开得少,能耗自然降。”吴晓光说。

经济效益也不可小觑。由于气膜仓对外界温度“反应慢”,就能有效锁住粮食水分,减少水分流失导致的重量损失(俗称“掉秤”),变相降低储粮损耗。

越发严苛的储粮需求

日常生活中,自家米面如果保管不当,可能会长虫发霉。对于大体量的粮仓来说,保管好粮食,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粮食保管员的工作随季节流转:秋冬季通风蓄冷、春季隔热保冷、夏季防虫补冷控温。这些细致繁琐的工作,曾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不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粮仓迎来新挑战,要在保温隔热、气密性、空间利用率、能源消耗、运维成本等方面提升,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储粮需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守护好“大国粮仓”,是题中应有之义。

2017年,中储粮集团联合中国中煤集团组建了粮食气膜仓研发小组,开启了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储仓应用于粮食储备的技术攻关之旅。2022年10月,粮食气膜仓试点仓群主体工程竣工,年底还被评为“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粮仓的信息控制中心系统。郑亚丽 摄

代业梅是一名90后粮食保管员,参观过程中,她对新粮仓颇为自豪。粮仓里的许多科技含量,正改变人们对粮仓的认知,也在逐渐解放人力。

在粮食气膜仓内,只见大豆里插着许多蓝色线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是用于监测粮食温度的测温电缆,每隔五米就有一组,每组上下间隔1.8米的距离设置一个测温点,整仓共设置了350个温度检测点。

这些测温电缆深入到粮堆底部,构成了一个遍布粮仓的立体测温网,可以不留死角地实时进行温度监测,能够帮助粮食保管员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粮情。

如今站在4个挺拔的“大白”脚下,回想大国粮仓进阶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老苏式仓,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第二代砖混结构房式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建设的第三代大容量砖混结构高大平房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筒仓(筒仓包括浅圆仓和立筒仓),再到今天第四代绿色低碳粮食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相关专家表示中国粮仓就像从“功能机”升级到了“智能手机”,并且实现了设计和建造工艺知识产权自主可控。

用科技创新端稳饭碗

作为第四代粮仓试点仓,研发及试用单位对粮仓各项指标的监测从未间断。采访期间,记者就遇到一波研发人员在对气膜仓进行气密性试验。

正在做气密性试验的工作人员。郑亚丽 摄

在这些技术创新提升的基础上,气膜仓也逐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柬埔寨王国特命全权大使汪文斌,向全球推介中国首座9000吨级气膜粮仓,展现中国储粮科技实力。今年,中储粮长沙直属库首批五座落地式粮食气膜仓开工建设,标志着第四代粮仓正式进入推广阶段。

这两年,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气膜仓在气调+空调控温等绿色储粮技术试验应用方面所显现出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不少参观团队的眼光,更为下一步推广绿色低碳储粮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除了粮仓本身,病虫识别技术、入库检验、智能扦检等新技术新装备也正在粮食储藏中推广应用。

有意思的是,气膜粮仓的诞生,技术源自煤炭仓储的创新成果。但从煤炭仓储的“工业级”气膜跨界到粮仓的“食品级”,挑战不少。

比如煤仓对温度没有特殊的要求,而粮仓温度需要长期保持在低温(15℃以下)或准低温(20℃以下)水平;再如煤炭可以耐受较大的昼夜温差,而粮食必须在相对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储存……

记者了解到,研发过程中,团队先后突破了20余项“卡脖子”的技术,编制形成的《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设计规范》和《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圆顶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于2023年11月正式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批准发布,并自2024年5月14日起实施,成功填补了我国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工程技术在粮油行业应用规范的空白。

从早期的“简易仓”到今天的“气膜仓”,从人力劳动到智能管理,中国储粮技术的突围印证了一个真理:在粮食安全这条生命线上,唯有科技创新,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仓廪实,天下安。从考古遗址中的古老窖穴,到今日科技感十足的“白胖子”,大国粮仓的进化史,是一部用科技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奋斗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