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终末期肾病遇上急性心肌梗死,再合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及多支冠脉严重病变——如此棘手的“医学难题组合”,让62岁的王先生(化名)一度在生死边缘徘徊。辗转多家医院均告知手术风险极高、难以处理之后,山西白求恩医院 同济山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凭借精湛的技术与多学科紧密协作,为患者重新点亮生命之光。
病情极端复杂,生命悬于一线
王先生患有尿毒症,长期规律透析,并有20余年高血压病史。近期因反复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紧急就医。冠脉造影显示其多支冠脉严重病变:前降支近中段狭窄90%伴瘤样扩张,对角支狭窄90%,且血管钙化严重,无法行介入治疗。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巨大室壁瘤(约7.0×3.5cm),心脏收缩时呈反向运动,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32%。患者同时存在急性心梗、巨大室壁瘤、尿毒症和呼吸功能不全,病情极其危重。心脏大血管外科杨灵波主任形象地比喻:“患者的心脏如同即将熄火的‘发动机’,肾脏、肺等重要脏器也已功能衰竭,整个身体犹如一间在风雨中飘摇的旧屋,随时可能崩塌。”
多学科联手构筑“生命防线”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病情,心脏大血管外科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机制,联合心血管内科、肾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反复讨论,制定周密的手术与围术期管理方案。
杨灵波主任指出:“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望挽救患者生命的方式,但风险极高。”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搭桥和左心室成形,技术要求极为精细;加之患者长期透析,术中术后易出现低心排、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麻醉、外科和ICU管理均提出极限挑战。
经全面评估,团队最终决定施行“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左心室室壁瘤闭式成形术(心内膜环缩术)”,在重建血运的同时恢复左心室结构。术前通过优化透析稳定内环境;术中精准调控体外循环,尽力保护残肾功能;术后拟采取多器官功能支持策略,为患者织就一张全方位的“生命保护网”。
4小时手术,重启生命引擎
手术日,多学科团队协作有序、无缝衔接。麻醉科率先建立全面的生命监测与支持体系;随后,杨灵波主任团队稳步实施搭桥及左心室塑形,手术过程顺利,出血控制良好。当体外循环平稳停机,心脏恢复有力跳动的那一刻,所有参与人员无不倍感鼓舞。
术后患者转入ICU,继续接受精细化管理:动态调整透析策略、精准调控容量及循环稳定。在团队共同努力下,患者术后第2天成功脱离呼吸机,并顺利转回普通病房,不久后康复出院。
MDT模式:攻坚复杂心脏疾病的利器
本例手术的成功,不仅展示了山西白求恩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处理复杂危重心脏病变的技术水平,更是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成功实践的典范。杨灵波主任强调:“对于这类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错综复杂的患者,单一科室往往力不从心。MDT模式能有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诊治效果最大化,真正体现‘1+1>2’的整合医学理念。”
据悉,山西白求恩医院近年来持续推进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尤其在心肾共病、复杂冠脉病变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为他带来了新生,也为同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点燃了更多生命的希望。
目前王先生恢复良好。他的“重生”,是对现代心脏外科技术极限的挑战,更是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创造的生命奇迹。每一次这样的“闯关”成功,都是对生命至上的最好诠释,也是山西白求恩医院践行“以人为本、服务患者”宗旨的有力见证。山西白求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