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审结后,作为证物的青铜古剑却被遗忘了——
文物是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是历史文化的鲜活传承。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从越王勾践剑的惊世出土,到无数青铜器物的陆续发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江汉平原的千年记忆。
近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检察院联合荆州市公安局荆州区分局(下称“荆州区公安分局”)、荆州市公安局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分局(下称“纪南文旅区公安分局”)和荆州市博物馆,共同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物移交活动。三柄涉案的战国至汉代青铜剑,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正式回归文物专业保护者的怀抱。
被盗古剑从判决书中“消失”了
2025年4月,荆州区检察院在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案件时,一条异常信息进入检察官视野:一份2016年的刑事判决书中,对盗掘古墓案查获的青铜剑未写明处置情况。这一关键信息,揭开了一段跨越9年的文物漂泊历程。
时间回溯至2015年11月,荆州区纪南镇雨台村四组27号旁宅基地内,几个黑影正在夜色中悄然挖掘。张某某、李某某等人经事先踩点,携带洛阳铲、铁锹等工具,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雨台山古墓群范围内盗掘古墓,将一柄遗存完好的青铜剑盗走。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侦破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并追回被盗青铜剑。经专业鉴定,该青铜剑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典型器物,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是研究江汉平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6年10月,荆州区法院以盗掘古墓葬罪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1.5万元,没收二人违法所得2000元。然而,判决书中并未明确涉案青铜剑的处置情况。自此,青铜剑开始了漫长的“漂泊”。
追查古剑下落
近9年时间里,青铜剑先留存于荆州区公安分局纪南派出所,后因机构撤并整合,移交至纪南文旅区公安分局保管。由于案卷未明确处置要求,加之交接疏忽,这柄青铜剑被淹没在大量涉案财物中,逐渐成为“被遗忘的遗产”。
在梳理该案线索时,承办检察官进一步发现,纪南文旅区公安分局物证室内,还“沉睡”着另案查获的两柄古青铜剑。三柄青铜剑虽来源不同,但均因案件审结后处置衔接不畅、责任主体不明,长期滞留公安机关物证室,仅能做到基本封存,无法实现恒温恒湿保存、除锈加固等专业保护,存在锈蚀加剧、文物价值受损的风险。
涉案的三柄青铜剑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哪怕程序上的微小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必须依法交给专业机构妥善守护。”承办检察官明确监督方向后,认真查阅了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中“涉案文物由公安机关保管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法院判决生效后1年内,将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全部无偿移交给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规定,以及刑事诉讼法对涉案财物处置的要求,均为检察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针对机构撤并后责任主体不明问题,8月4日,荆州区检察院联合荆州区公安分局、纪南文旅区公安分局、荆州市博物馆召开磋商会。磋商会上,检察官出示卷宗、鉴定报告、保管记录等材料,梳理古青铜剑来源、保管轨迹及未移交原因,逐一厘清机构撤并后的责任归属,明确文物在案件审结后必须移交专业机构的法定原则,最终凝聚保护共识,促成三柄青铜剑集中移交。
完善涉案文物保护机制
三柄青铜剑移交现场
8月8日,在文物移交活动现场,博物馆工作人员接过文物后,甚感庆幸:“这三柄青铜剑虽有轻微锈蚀,但整体完好。漂泊的文物能得到专业保护,藏在铜锈里的历史细节能被深入研究,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感谢检察机关积极履职及多方接力守护,让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不再‘无家可归’,文明的链条又接上了一块缺失的拼图。”
“从个案监督到机制建设,让文物保护常态长效。”荆州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涉案文物移交为契机,深化与公安、文旅、文物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案件办理—文物鉴定—依法移交—专业保护”全流程闭环机制。持续发挥大数据技术支撑作用,通过建立涉案文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公安、检察、法院、文物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互通,对文物从查获、鉴定、起诉、判决到移交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监管。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