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苏学斌:“老铀都”以第一、二代常规硬岩开采技术为主。“新铀都”以第三、四代绿色智能地浸技术为标志。而且,从新到老我们完成了产能规模跃升,我们已经从南方百吨级分散小矿,升级为到北方千吨级、单体千吨级大基地集群。
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消息,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具有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该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一年时间即生产出产品,创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司长黄明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融办副主任刘延军,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军利等调研了“国铀一号”建设现场。
作为我国核地矿事业70年来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第一桶铀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正式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时代,建成后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的重大实践成果。它构建了以‘绿色环保、远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质高效’为核心的现代化铀矿山生产要素,成功打造了新一代的智慧矿山标杆。通过采矿全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分析,实现了铀矿开采的可预测、可控制。”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
该项目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成功解决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高渗透矿床、溶浸流场再造等砂岩铀矿地浸开采核心技术难题。革新开发效率,研发“数字建井”技术,较传统成井工艺,铀浸出效率提升一倍以上。构建智能体系,首创“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颠覆国内传统地浸模式,建立了“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建井+可视化高效浸出”的精准高效新模式。提升资源回收,创新“定向”成井工艺,实现对地下铀矿物的精准浸出,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铀资源开发产业模式的全面升级。首先是首创远程智能管控。建成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将传统生产运行模式升级为“千里之外,一键采铀”的远程管控新模式。该系统集成工艺控制、生产数据收录和视频监控功能,大幅减少现场作业人员(自控人员可精简一半以上),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管理,为“智能化、少人化”智慧矿山建设树立了典范。其次,驱动数据智能决策。 建立地浸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挖掘,精准分析抽注液量、铀浓度及关键元素变化趋势,预测浸出条件变化影响,并制定优化解决方案。这不仅实现了生产的精准控制和节能降耗,更为核心生产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国铀业负责人表示:“‘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引领效应,将有力驱动我国天然铀产业在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工艺优化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以往我国铀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近二十年来,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由此,“中国铀都”开启了由南向北的大迁移。特别是在2023年,我国发布十大铀矿找矿成果,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主要的铀资源就集中在北方砂岩型铀矿,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目前,全球核能迎来全面复兴,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国铀一号”技术将全面应用、加速推广到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我国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能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未来,“国铀一号”技术将“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铀矿山,保障全球核电安全有序发展。
揭秘“国铀一号”:绿色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中国铀业版图
7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建仅一年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就生产出了第一桶天然铀产品——解锁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铀海的无限潜能,奠定了“新铀都”崛起的基石,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铀盾”注入了最硬核的底气……一幅以科技创新为笔、绿色智能为墨、国家需求为纸的恢弘画卷,无疑将在内蒙古高原徐徐展开。
那么此刻,这一桶沉甸甸、金灿灿的“黄饼”究竟意味几何?这背后,是怎样的技术密码撬动了北方砂岩“宝藏”?又引发了哪些深刻的产业变革?亲历中国铀业技术四代跃迁的“老铀业人”、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工程的神秘面纱。
技术革命:点铀成金,解锁北方砂岩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先进铀矿采冶技术实践”,它的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苏学斌(以下简称“苏”):它是一次系统性的技术跃迁,其核心在于“绿色、高效、智能”三位一体。首先说他的绿色在于对环境的“近零影响”。 我们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原地浸出(地浸)技术。简单说,就是像“打点滴”一样,将特制的溶浸液通过注液井注入地下矿层,在地下直接溶解矿石中的铀,再将富含铀的溶液抽回地表处理。全程不开挖巷道、不破坏地表生态、无放射性废渣排放。特别是CO₂+O₂地浸新工艺的应用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先破坏、后治理”的矿冶开发模式,实现了开发与环保同步进行。
第二要说的是高效快浸快采。比如数字建井技术,通过精准设计和施工,使铀浸出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了一倍以上,真正实现了“快浸快采”。我们创新的“定向割缝”过滤器工艺,能精准控制溶浸液流向,像“导航”一样让溶浸液只流向目标矿层,既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又避免了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还有“动水位智能测算”技术,无需额外工具就能实时掌握井下动态,优化生产调节。这一系列创新极大提升了我们的采冶效率,稳稳支撑起“单体千吨级”的产能。
第三,智能远程掌控。我们建成了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在千里之外的公司总部,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就能对内蒙古的巴彦乌拉、通辽钱家店等铀矿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操作,真正做到了“一键采铀”。现场作业人员大幅减少,自控人员精简一半以上。无人机智能巡检覆盖100%采区和供电线路,配合北斗定位,异常报警、视频融合分析全自动完成。水冶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国际领先。
仅用一年就试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这个速度远超常规,秘诀是什么?
苏:速度背后是技术积累与模式创新的双重爆发。先进技术体系的核心——铀煤协同开采、数字建井、可视化高效浸出、远程智能管控等,在“国铀一号”之前已进行了大量研发和小范围应用验证。这次是集大成式的工程化示范。
模块化、标准化是关键。我们将成井工艺、关键装备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像搭积木一样高效建设。同时,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依托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协同效率。过去矿山建设动辄数年,现在一年建成千吨级大矿,这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的成果。
格局重塑:北方崛起,“新铀都”扛鼎
我国铀资源开发经历了“由南向北”的战略转移,“国铀一号”在这个转移中扮演什么角色?它被称为“中国新铀都的核心”,如何理解?
苏:“国铀一号”是这场战略转移的关键落子。过去,我国铀矿主要在南方,依赖花岗岩型、火山岩型铀矿的开采,规模小、分散、环境成本高。近二十年来,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历史性突破,预测资源量288万吨,潜力巨大,内蒙古更是主战场。“国铀一号”作为首座单体千吨级地浸铀矿山的成功投产,用实践证明了北方巨量砂岩铀资源可以被绿色、高效、规模化开发!它验证了先进地浸采铀技术的成熟可靠,扫清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障碍。
说它是“核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产能核心,建成此矿产能全国最大,是绝对的压舱石;技术核心,它应用和验证的绿色智能技术、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成为我国未来北方砂岩型铀矿开发基地复制的技术蓝本;模式核心,它首创的远程智能管控模式、大数据智能决策模式,为构建现代化、集群化的“新铀都”管理模式树立了标杆。
未来,芒来、巴彦乌拉……等后续建设的一批北方砂岩型铀矿基地将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智能化平台支撑下高效协同,形成中国铀业的“北方力量”。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为核心的 “新铀都”与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老铀都”已经大不相同了吧?
苏:这是生产力和产业模式的代际跨越。从技术代差来看,“老铀都”以第一、二代常规硬岩开采技术为主;“新铀都”以第三、四代绿色智能地浸技术为标志。而且,从新到老我们完成了产能规模跃升,我们已经从南方百吨级分散小矿,升级为到北方千吨级、单体千吨级大基地集群;第三还是要强调绿色智能,新铀都将绿色发展、智能开采融入基因,环境友好、自动化程度高、数字化管控深;最后从资源类型看,我们的主战场从南方硬岩转向北方砂岩,资源禀赋更优,开发更可持续。
“新铀都”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在复杂砂岩铀资源绿色智能开发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极大提升了国家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之大者:建仓囤粮,能源安全“铀”屏障
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对提升我国铀资源“自主可控”的具体贡献?
苏:我们都知道铀是核电的“粮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及其所代表的内蒙古大基地建设,正在快速提升国产铀的供给能力。后续千吨级项目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陆续建成,国产铀的保障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先进技术大幅盘活了以往难以经济开发的复杂砂岩铀资源,这一从“无”到“有”的革新增加了国家铀资源的可利用总量,显著提升了资源自给率上限。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规模产能建立在自己国土上,这是确保能源安全最坚实的底气。
作为亲历中国铀业几十年技术变迁的科技工作者,您对这场以“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为标志的产业变革,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苏:最深切的感受有三点:科技就是硬实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拉肩扛”的土办法,到面对北方砂岩“找得着、采不出”的困境,再到今天绿色智能地浸技术领跑世界,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创新的胜利。“铀煤协同开采”、“数字建井”、“远程智控”这些技术突破,是几代铀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
绿色是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融入铀业血脉。“国铀一号”采铀技术将绿色开采从理念变为现实,彻底改变了矿业形象,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践行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数字引领未来。数字化、智能化不是点缀,而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精准浸出到远程管控,再到大数据决策,数字化已贯穿铀矿开发全链条,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水平。
展望“十五五”,随着更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新基地的建设,中国铀业必将以更自信的姿态,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核工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国铀一号”是一个里程碑,但更是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