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与城市,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约。上海连续5年打造的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推出务实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圈,让这座城成为青年创新创造“不落幕的舞台”。
从“科创先锋”榜样引领,到市区联动打造“满天星斗”矩阵;从青年科创嘉年华架起“伯乐相马”桥梁,到全社会协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上海正以最大诚意、最实举措将“支持青年挑大梁”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让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本报今起推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报道,将视角投向创新驱动的新生代,看青春与机遇碰撞、梦想与城市共荣,在创新热潮中共闯未来。
和“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的许多年轻人一样,90后戴国浩留板寸,水龙头下一把水就能洗干净,好打理;背双肩包,包里随时带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环境也很简单,和外界对于“大模型”的热烈讨论形成对比的,是一人一台电脑各司其职的安静。
但他相信,简单就是力量。找准一个突破口后,全力以赴,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保持专注定力,心无旁骛。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他所在的企业成立两年,已发展成为国内AI算力基础设施头部公司,团队规模超200人,核心技术接入10余种芯片,服务全国20余个省区市。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倘若把人工智能比作火箭,数据是燃料,算法是导航系统,算力就是引擎。他们的突破口,就是构建一朵“异构云”,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种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降低行业对单一国际芯片品牌的依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尽管技术充满不确定性,戴国浩没想过放弃,“这个事儿一定要有人做”。
今年2月下旬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模速空间”、无问芯穹和上海仪电集团牵头推出国内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助力算力资源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戴国浩是其中一个缩影。企业的年轻人,正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让算力像电力一样便捷地用起来,赋能千行百业”。
0.8+0.8>2
今年3月,戴国浩参与的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可重构计算领域顶级会议——FPGA 2025将最佳论文颁发给了无问芯穹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提出的视频生成大模型推理IP工作FlightVGM,这是FPGA会议首次将该奖项授予完全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工作,打破亚洲国家团队零纪录。
该系统首次在可重构逻辑集成电路(FPGA)上实现了高效推理,性能比英伟达的RTX 3090 GPU高出30%,能效比高出4.5倍。当下,成果已经被集成到无问芯穹自研的大模型推理IP中,正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验证,有望为视频生成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的缝隙。
戴国浩说自己是个“非常交叉”的人。个人身份是学术和产业的交叉,从事领域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交叉。“原来两拨人可能是分开的,人工智能从业者不知道芯片在做什么事情,做芯片的人不知道人工智能在发生什么。”他说,无问芯穹正在做的,就是在算法和芯片之间架一座桥,打开更多可能性。“最原始的创新是不可预估的,但我们可以预估一件事情如何做到80分。所以我们说去做到0.8+0.8>2的效果。”
无问芯穹本身就是产学交叉的产物。创始团队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推动成立。清华电子工程系又被称为“无”系,得名于1989年前的旧称——“无线电工程系”,并沿用至今。企业名意为“无问AI,释放无穹算力”。
汪玉是戴国浩的博士生导师。2016年,汪玉带领团队以产学研转化方式,由学校IP作价入股成立一家芯片公司。两年半时间,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部署在一些嵌入式设备上,并且在2018年成功转让。
“老师常说,工科的价值在于从‘顶天的书架’走向‘立地的货架’。”这给戴国浩很大启发:“这或许是高校老师做知识产权转化并且成功退出的全国首例,对于后续整体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和产学研体制的建设,很有意义。”
戴国浩欣喜于自己参与研发的场景落地,哪怕这是10年的厚积薄发。在终端设备上,资源受限是主要挑战,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电量和存储空间有限。无问芯穹团队通过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机制,采用预测机制和采样方法,将词表大小从3万个减少到10个以下,从而简化了分类问题,显著提升了推理速度。这一技术已在联想等厂商的量产产品中得到应用,实现了70%以上的推理加速。
“可以喘气,但不能停”
戴国浩有夜跑的习惯。每天大约5公里的步程,能把很多杂乱的事情理顺。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迭代以天、甚至半天为单位。放眼大环境,囿于国际主流芯片的基础软件生态壁垒,国产芯片难以被优先使用。
戴国浩常感到时不我待。
没有可借鉴的样本,就得打破壁垒创新。做科研,失败常有,但“搞技术要和跑步一样——可以喘气,但不能停”,这句话或许正是戴国浩团队的注脚:在算法与芯片的无人区,他们以交叉创新为桥,以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为锚,在中国算力的浪花中踏出自己的节奏。
记者走进位于“模速空间”的无问芯穹办公室,几十张笑容明媚的青春脸庞拼成了一面色彩明丽的照片墙。工位的桌上散落着咖啡杯,一些还有手办和乐高。公共区域有懒人沙发。柔性化的工作氛围,成为这家年轻科技型企业的一个生动剖面。一次次硬核迭代的背后,需要的是灵活敏捷的创新——没有前路可借鉴,更需要给予人才容错机制,鼓励开放多元的创造力,在宽松柔性的环境中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希望无问芯穹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只希望这家公司成功,我更希望这个公司里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戴国浩说。他也将产业实践中的经验和前沿知识带入课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产业实践,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