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盘锦投放千万尾沙蚕改善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7:15:00    

沙蚕放流现场。本文图片由辽宁日报特约记者虞伟摄

工作人员研究如何放流沙蚕。

在滩涂上觅食的黑嘴鸥。

近日,盘锦市辽河口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的滩涂上,迎来一批特殊的“生态居民”——1000万尾活力满满的沙蚕幼体被工作人员从泥里筛出,“跃”入滩涂,瞬间就在滩涂上形成一个个小孔。在这里,它们将完成改善生态、滋养生灵的双重使命。

据南小河管理站站长杨茗钧介绍,这次投放的1000万尾沙蚕幼体均为当地人工孵化幼苗,中间培养约100天以上,生长到约0.8厘米至1.2厘米后进行投放。它们进入水底后,将以水底的有机碎屑、残饵和藻类为食,像清洁工一样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降低底质富营养化风险。生长为成年沙蚕后,通过摄食与代谢,促进湿地底质的有机物循环,让板结的泥沙“呼吸”更顺畅,让盘锦的碱蓬草能够更好地生长,并从根本上改善辽河口水质。

从改善滩涂环境到为水鸟提供食物,这批沙蚕将迅速融入本地生态网络,与其他在辽河口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的底栖生物弹涂鱼、天津厚蟹一样,丰富当地的生态。

沙蚕生命力顽强,只要能保证水质不受到污染就可以存活。而且沙蚕是大多数迁徙水鸟的美食,与蚯蚓类似,即使被鸟类捕捉,有一段身体还在泥土中也能再生。

对于生长在南小河潮间带泥滩的黑嘴鸥来说,此次增量投放的沙蚕绝对是“营养餐”。每年繁殖季,尤其是养育雏阶段,黑嘴鸥对食物的需求格外迫切。与泥螺、虾虎鱼等黑嘴鸥的其他食材相比,沙蚕高蛋白、高脂肪,能满足成鸟繁殖期的能量消耗以及雏鸟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

“投放区域是经过反复调研筛选的,能确保沙蚕顺利定居、繁衍生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作用。”为更好地让黑嘴鸥觅食,此次投喂沙蚕,特意选择在距离黑嘴鸥繁殖地5米至6米的地方,等于人工为繁殖地里的黑嘴鸥加建了一个“大食堂”,小投入、大效益,定会吸引更多的黑嘴鸥前来觅食。

此次投放是盘锦市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环。近年来,当地通过植被管理、水质监测、引潮补水等措施,为黑嘴鸥营造适宜的繁殖环境,今年监测到的黑嘴鸥数量已达1万余只。沙蚕投放正是为缓解黑嘴鸥幼雏食物短缺的针对性举措。盘锦市还将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围绕湿地修复、黑嘴鸥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开展深入研究,通过长期监测,为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底栖生物健康繁衍,持续巩固辽河口生态修复成果。

(辽宁日报记者 张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