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绿色能源产业向“新”而行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五场举行,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最新发展成果
8月2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在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五场——绿色能源产业链专场。来自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的5位青岛绿色能源产业链企业负责人现场介绍了企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被定位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开拓能源创新赛道,青岛绿色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共同为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向海揽风,向海逐光
风从海上来。从能源安全来看,海洋拥有的绿色能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接替。以海上风电、海洋能为代表的海洋清洁能源已成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
“青岛开展风电装备项目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风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有力、市场需求旺盛。这些因素共同推动青岛在风电领域占据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项目开发方面,有望成为中国北方风电产业的重要枢纽。”东方风电产业和市场开发中心副主任、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俱龙说。
东方风电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核心企业,是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和风电装备产业链(整机方向)链主企业,自行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8兆瓦、26兆瓦风机连续两年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并荣获风电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东方风电在即墨区投资建设的海上风电北方总部(海上风电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和产业链协同,为青岛市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东方电气集团还牵头成立了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目前联盟成员企业超过240家。
近年来,随着近海风电逐渐向着深远海方向发展,与漂浮式风机配套的动态型海底电缆以及脐带电缆将会得到大规模应用。
“青岛汉缆自2014年率先在国内组织研发动态型海缆和脐带电缆,目前已经为国内多个重点项目提供电缆和电缆附件类产品配套服务。随着深远海项目的离岸距离加大,配套的主送出类海底电缆将由现在的交流220kV三芯海缆向着交流330kV、交流500kV、柔性直流400kV和柔性直流525kV的方向发展。”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刚介绍,青岛汉缆在海洋工程领域拥有50项专利、70余项专有技术,累计为海洋石油开发、岛屿供电及海上风电场提供了超过4500千米的海底电缆。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海上风电是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技术赋能,服务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至关重要。
“激光雷达技术就如同给大气和海洋做CT,我们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核心技术和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目前,相关产品在全球累计交付达千余台套。”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忠说,公司是中国海洋大学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大气及海洋激光遥感监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创新,为风电新能源智慧开发运行、气象和海洋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建设、低空经济安全保障、蓝天保卫战持续赋能。
镭测创芯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也是国内第一个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同类产品,目前已完成近百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传统的海上风电前期风资源勘测及微观选址,测量方式大多采用测风塔,建设成本高、时间长,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塔体干扰。激光雷达建设成本仅为测风塔的三分之一,可极大减少风资源勘测的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据相关机构测算,企业相关装备及技术已带动行业降本增效超30亿元。”李荣忠介绍。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在能源安全等多重压力下,绿色能源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这一轮变革的底层逻辑,已从单纯的政策驱动转向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青岛企业正凭借产业链整合与创新能力,在清洁能源竞赛中占据关键卡位。
“不久前,青岛汉缆与中国三峡建工联合研制的750kV超高压电缆系列产品,成功通过了国家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了750kV超高压电缆系统核心技术。”张立刚说。青岛汉缆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并联合怀柔实验室等顶级科研单位,主导了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电网的产业链核心项目。
在产业链上游,青岛汉缆联合“国家队”,正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长期以来,超高压电缆所用的绝缘料和屏蔽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打破这一局面,由怀柔实验室牵头联合齐鲁石化、青岛汉缆组建了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团队,聚力突破关键材料技术瓶颈。在产业链下游,青岛汉缆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共同承担了国家2030重大专项、500kV国产绝缘料应用以及多个前沿的示范性工程课题。
鹏辉能源则攻克了氧化物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固态电池。该电池采用复合无机陶瓷电解质层取代传统隔膜,运用特殊的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无需注液,并有效解决了固—固界面阻抗难题,大幅简化了制造工艺。“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体系和推动设备国产化,未来3至5年内,固态电池模组成本有望降至与液态电池模组相当。同时,固态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将拓展至零下40℃至85℃,在针刺测试中可确保不起火、不冒烟、不爆炸,能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飞行器等高端领域。”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说。
鹏辉能源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多年稳居全球十强,其中家用储能电池和便携电池多年位居全球前五。青岛基地项目一期投资40亿元,是鹏辉能源在华东地区的最大生产基地,其中电芯厂房是鹏辉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单体厂房。
随着新能源产业持续高速发展,退役电池规模逐年攀升,电池循环利用已成为连接“两新”政策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市场潜力巨大,正迅速成为绿色能源产业的新增长点。
“2024年8月,再生利用1万吨、梯次利用3万吨(年处理规模)退役动力电池的青岛示范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说,目前正与西门子深入合作,探索资源循环领域的数智化和能碳管理,“依托西门子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联手打造了国内电池回收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的实时碳足迹精算与溯源系统。其不可篡改的全生命周期碳溯源数据,为电池再生材料提供了国际认可的‘绿色护照’,成为车企、电池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刚性需求。”张涛介绍,未来,将携手西门子(中国)、生态环境部固废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等权威机构,共同建设“青岛模式”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这场开在生产一线的发布会,立体呈现了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和品牌成长故事。正是有了这些龙头企业、优势产品,青岛绿色能源产业才能以“绿”为翼,翱翔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