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佳、李欢欢)枣阳粗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民间技艺。面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海伦和叔叔刘大友,持续探索和实践,创新“老布新做”,展现出老字号品牌的新活力。接下来,请跟随记者一道,去探寻枣阳粗布独有的“焕新”密码。
枣阳粗布又称“老棉布”“手织布”,早在明清时期,就随着“万里茶道”远销西北及中亚地区。近日,记者再次走进枣阳粗布非遗馆,现场体验织布的非遗技艺。
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海伦:一踩二拉三穿,就是很简短的三个动作。要不你来试试。来,两个脚都放上面使劲踩右脚,第二个动作伸出左手打一下,第三个动作穿梭子。对,好很完美。
枣阳粗布的成品,要把雪白的棉花进行纺线、染线、浆线等一整套的工序以后,进行轧花、弹花、纺线、拐线等17道主要工序才能完成。
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海伦:比如说,我们织出的这种簸箕底的这种图案,以及我们的梅花、灯笼花。这种的话,就是双喜字的图案,都是古时候妈妈给女儿陪嫁的时候才用的。但是,现在受到洋布等纺织新材料的冲击,对我们的销量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
记者:那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我们是怎么做呢?
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海伦: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刚才你看,刚才织的这条围巾,它的图案非常迎合现代人的需要,那种审美。那你看我们现在设计的这种改良的小型织布机,它迷你型的,操作起来又比较简单,我们把它带深圳文博会、广交会,并且受到外国友人,其他一些专家的认可。
如今,有很多游客前来体验馆感受传统织布技艺。
游客 赵双玉:非常地亲切,感觉像小时候奶奶家的织布机一样。然后,自己体验了一下,刚开始觉得很难,但还是感觉比以前的织布机好用。
2016年,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遗名录;2021年,又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海伦:原来,我们生产出来的粗布产品主要是(一些)床上用品。比如说,床单、被罩,然后还包括一些服装。那后来呢,我们非遗项目的话它的延伸,我们做出了很多文创产品,尤其受欢迎的就是十二生肖系列。今年是蛇年,(仅)这个生肖布艺蛇,我们春节期间,(仅)我这一家店就卖了2000个 。
枣阳市民 耿翠:这个精美的布包一下就吸引了我,它是我们枣阳本地的一个非遗文化 我觉得它特别的精美。
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海伦:2025年,继续和湖北省农科院进行彩棉的种植,还有就是我们百布堂自己的一个蓝草基地,更好地保证我们枣阳粗布的原材料。我们通过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进行合作,那么将我们枣阳粗布的产品,更加的丰富化,让它更有创意。“老粗布”新做,然后迎合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然后争取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