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强调“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从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到370万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坚定不移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任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持续保持在99%以上,谱写长治久安新篇章。
“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处处可见
政法单位和信访部门常驻,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19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轮驻,其余县直部门随叫随驻,快速响应群众各类诉求……
那曲市比如县建立健全综治中心,开展司法调解等专项业务,设立县级公证服务中心,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今年以来,累计受理227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比如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青美次仁说。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宇拓公园附近的自驾营地晾衣场地少,缺少新能源车充电桩。”通过“双报到”机制,林芝市巴宜区尼洋社区向上级部门反映这一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对接林芝市市政、城管等部门,不到1周时间就拿出了解决方案。“目前招标工作已经完成,营地提升工程正在施工。”尼洋社区党委书记李宁说。
针对地广人稀的实际,西藏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在阿里地区,“双联户”制度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拉萨市城关区,鲁固社区创新设立“民主议事厅”,定期组织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商议社区公共事务;在山南市琼结县,“文明实践银行”积分兑换机制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全县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提升至98%;在那曲市色尼区,“马背调解员”在赛马活动期间调解各类纠纷近30起……“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处处可见。
让民主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个角落
山南市乃东区,透过藏式小楼的窗户,阳光洒落在一张泛黄的代表证上。次仁拉姆老人声音微颤,“这是我出席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
次仁拉姆出生在简陋的牛棚,6岁起在领主家充当“朗生”(西藏农奴的一种),12岁被领主卖出,从此与父母分隔两地。
在旧西藏,占总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财富,而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生死线上。1959年,西藏开启民主改革,1960年底,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大会代表301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242人,占代表总数8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
民主改革后,次仁拉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用勤劳的双手发展生产,成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目前,西藏四级人大代表4.2万余人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占89%。雪域高原各族儿女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共收到代表建议3400余件,均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答复完毕,沟通率、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各族群众的期望与诉求化作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让民主法治的阳光温暖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拉萨八廓街,是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八廓街周边,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民族团结大院有100多个。
玛康大院位于八廓街吉日一巷十一号,院里生活着60多户100多名各族群众。来自墨竹工卡县的扎巴一家,在大院里生活了30多年。“邻居们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扎巴说。
走过八廓街,大昭寺周边店铺林立、游人如织,不同民族群众合伙经营的商铺就有百余家。
千年八廓街,是各民族建起来的。今日西藏的美好生活,是各民族共同用双手创造的。
180斤的太空南瓜、单株年产300斤的西红柿……墨竹工卡县的智能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高原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来自山东寿光的孟德利,在墨竹工卡县种菜9年,带动当地4000余人种菜致富。
每年9月定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走进课堂……如今,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4日 02 版) 本报记者:袁 泉 王锦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