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果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一只猫 | 书评·盛唐小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5:24:00    

很多年前,一名爱猫的同学给我分享过养猫和养狗的不同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从猫身上感觉不太到讨好和依附,猫这种动物似乎有自己的思想和傲娇。而狗就不同,能够感受到狗对养育它的人的深深依恋。我并未养过猫,故而没有更多更深的感触。

又是几年前,我在小区里投喂过一只非常小巧但是精神奕奕的小猫。有几次遇见它,我把随身携带的零食干果给它吃,看出来它非常享受。很长时间以后我再次遇见它,不知是饿了还是遇见“故人”感觉欣喜,它欢快地跟着我进了电梯回家。我拿出美味的蛋糕招待它,没想到它嗅了嗅便一溜烟跑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猫的傲娇。

我对猫的认识一度如此浅薄,直到读了这本《如何成为一只猫》。这本书的作者孙冬是诗人、译者,当然也是资深爱猫人士。《如何成为一只猫》也不是一名爱猫人写下的与猫有关的日常,而是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在作者的视野中,猫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陪伴的角色,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反思。以猫为写作(绘画)对象,通过观察猫的行为和人猫之间的互动,生发出对于当代社会种种之现状,以及人和动物、自然和城市、男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反思。

比如在《禅修猫和我们时代的躁郁狂》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猫身上看到了老子“上善若水”的能力和修为。作者观察,冬天有地暖的时候,猫会趴在地上;地暖停了,就趴在沙发上;春秋天在阳台的猫窝里;夏天躺在竹椅上。“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的生存之道,阳光既然不跟随你,你就跟随阳光好了。”这不就是最简单朴素的哲理。而猫与人相处之道则是和则聚,不和则散,众乐乐,独也乐乐。这也应了老子的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此看来,《如何成为一只猫》不仅仅是一部随笔集,更是一种通过猫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世界的尝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试着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态度。

如果我们试着从猫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和生活,似乎一切真的变得简单起来了。要与猫共处,就要接受猫对秩序的破坏,它们就是会在桌子上行走,会打碎花瓶,会抓挠地毯,会把花从土里拽出来。这并非顽劣,而是猫生来就是独居动物,它只需要解读来自其他动物的危险,而不需要解读他们的语言和意图。如果我们像猫这样爱自己,就不必强迫自己前后一致、画地为牢和盲目愚孝;也可以避开无效社交,理所当然地把时间用来睡觉、闲逛和释放欲望。“恢复自然人,脱离机器人”,如果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一只猫,或者生命会更加轻盈一些。

我们都读过与猫有关的文学作品——爱猫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分析了与猫有关的文学作品,着重阐述的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经典恐怖小说《黑猫》。故事中的“我”本是良善之人,有妻有猫。后来“我”嗜酒、暴躁,杀死了黑猫和妻子并将他们的尸体封进地窖的墙中。警察来检查时,听到了诡异的来自墙内的猫叫,从而破获案件。

作者反复阅读这篇小说,发现黑猫是一个“X”,即可以是爱伦·坡任何一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元素。“‘我’不断升级的暴力和最终对谋杀妻子罪行的供认,流露出的是一种破坏性的欲望和死亡冲动(妻子代表文明和建构的力量)。黑猫,作为无意识能指,它的存在破坏了叙述者的现实,迫使他面对内心深处的黑暗和逃逸理性世界的欲望。”带着作者对黑猫这个意象的理解重新去读这篇《黑猫》,更加能感受到这篇小说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以及不可遏制的人的欲望的张力。原来文学作品中的猫,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一只猫。

猫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是人类社会的隐喻。通过与猫的相处,作者在这本书中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困惑:人类的焦虑、孤独、对秩序的渴望与对自由的追求。如果我们是一只猫,那么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如何成为一只猫》想要传达的是:从猫的独特性中,我们学习到如何接受自我、接纳他人,最终找到一种内外平衡的生活状态。

记者:徐敏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