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写:古村“球火”引客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8:58:00    

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 题:古村“球火”引客来

新华社记者田宇、钟焯

5月1日,广东肇庆端州区白石村。夜色已浓,荷花池畔围满了游客。

19时52分。

灯光渐渐暗下来,一场甩火球表演即将开始。

52岁的表演者李炎紧了紧身上的红腰带,阔步走上舞台,点燃舞台两侧的火盆。一会儿,这将成为点燃火球的火种。

肇庆端州是出端砚的地方。端砚石质柔润、发墨不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村里许多人世代以此为生。

当地流传,甩火球起源于北宋年间。当时包拯任端州知府,处理了官员敛取贡砚、欺压砚工案件。百姓们为表达对包拯的感激,也为庆祝丰收、辟邪驱魔,祈求国泰民安、红红火火,兴起甩火球的民俗。

火球由干燥易燃的龙眼叶组成,叶片厚实耐烧,每个大概20斤重。里面还填充鞭炮,燃烧起来噼啪作响,一公里外都能听到。

19时56分。

几名即将登场的年轻演员做着最后的演练。李汝展走上舞台,察看火盆里火苗的势头,又给即将登场的年轻演员做了几下示范。

今年1月,甩火球入选肇庆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岁就开始接触甩火球的李汝展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亲自上场表演,更多承担着总指挥、托举者的角色。

“我们一共有50名演员,最年轻的只有16岁。年轻人没力气接不上去了,我就上去。”李汝展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我上场已经不紧张了,反倒还有点兴奋,很享受这种感觉。”打小练出的童子功,给55岁的他极大的底气。

20时。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吴勇强 摄)

表演正式开始。李炎用粗绳拴住龙眼叶球,放到火盆里引燃。紧接着,只见他扎起马步,两只手一前一后握紧绳索,甩过头顶,开始旋转——几秒之后,火苗迅速壮大,变成火球。

另一侧,同台的演员同步动作,两“球”火呼应着转起来了。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刘春林 摄)

在激情的音乐中,欢呼声、掌声、尖叫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火球在空气中旋转好似龙头,尾焰又像龙身。双膀奋力甩动,一条炽热的金光闪闪的长龙围着李炎周身奔涌遨游。

漆黑的夜空里,燃尽的龙眼叶逐渐从枝条上分离,在火光的映衬下化为金红色的羽毛,漫天飞舞,环抱在李炎周围。

这一刻,好似身处银河,繁星闪耀。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新华社记者 田宇 摄

15圈左右,一个20斤的火球就燃尽了。短短一分钟,控制甩动速度、力量收放自如、不惧火焰高温,对演员而言都是考验。

掌声雷动中,李炎走下舞台,轮到年轻演员上场了。

整场表演,李汝展始终站在舞台旁的高台上,聚精会神注视着舞台上的一切。“别着急!慢慢来!”对年轻演员,他大声提示着动作要领,但更多还是宽慰和鼓励。

甩火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汝展(右)注视着年轻演员的表演。新华社记者 田宇 摄

20时15分。

表演结束,全场掌声雷鸣。

这次“五一”假期,甩火球表演作为“中国砚都·岭南雅集”端砚文化嘉年华的一大看点,连演5晚,每晚演3次,每次15分钟左右。一天要甩大概30个火球。

从英国来的游客托尼赞不绝口:“表演好极了!白天我尝试了下,很沉、很热,但很有趣!他们都太强壮了。”

夜晚气温27℃。每名演员下场后都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甩起来有惯性和风的阻力,20斤的球能有30斤的感觉。加上火会把周围的氧气消耗掉,会觉得有点缺氧。”李炎坦言,现在用力的时候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说着,他望向了身后的演员小伙子们。

“今天晚上我也带孙子来了,他今年7岁,要让他好好感受一下,以后也传承下去。”李汝展满怀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