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门前已排起长队。“五一”小长假首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早早等候,期待一睹百年葡萄酒文化的风采。
人群中,一位年轻女孩快步走向入口,胸前的工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就是金牌讲解员潘竟元。1996年出生的她,这个假期,将以声音为纽带,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每一遍讲解,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欢迎各位来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1892年,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张弼士在烟台创立张裕,开创了中国产业化酿造葡萄酒的先河,张裕也被誉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祥地……”潘竟元带领第一批游客走进展厅。她的声音清亮有力,手势精准地指向展厅门口的铜雕像。“故事的第一部分要从创始人张弼士先生实业兴邦、敢为人先说起,中间这座铜雕像就是张裕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先生……”
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立张裕。在博物馆,一面白银做成的墙,让游客对300万两白银的分量有了直观感受。“300万两白银这么多!”一位游客惊叹道。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地下酒窖。这座建于1894年的亚洲最古老的地下大酒窖,以青石砌成,拱顶幽深,至今贮藏着一桶桶百年陈酿。当潘竟元讲述“酒窖曾因渗水坍塌,工人们用‘铁箍拱连’技术耗时11年重建”时,游客们不约而同地触摸着湿润的墙壁,仿佛穿越时空。
这样的互动,在她每天4场、每场1小时的讲解中频繁出现。“游客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她说,自己也在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中,与历史对话。
这里有130年的温度
“五一”假期,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故事,潘竟元每天要重复讲述4次,但她从不“复制粘贴”,始终热情饱满。
“带孩子来的家庭,我会多讲张裕早期引进欧洲葡萄品种的趣事;对年轻游客,则侧重‘中国制造’的国际化故事。”她说。
这份敏锐源于热爱。2020年入职时,潘竟元很快背下了讲解稿,却很快发现照本宣科打动不了人。她不断挖掘细节:17岁的张弼士告别家乡,独自前往南洋谋生的艰辛;张裕第一任酿酒师巴保男爵如何带着5万株葡萄苗远渡重洋;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凭借其卓越的葡萄酒产品,荣获了博览会的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的过程……“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故事。”她说。
潘竟元也通过富有感情的解说,将这份温度传递给了更多游客。正因为如此,她的解说格外有感染力。
青春与百年老店的“双向奔赴”
今年“五四”青年节,潘竟元将在博物馆度过。她感慨:“百年前,张裕的年轻工人们用汗水浇筑酒窖;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事业。”
她的“舞台”不止于讲解。“我们每一个讲解员都是国家级酿酒师,游客随时可能提问葡萄酒相关问题,我们都会准确答复。”潘竟元说。
这个“五一”假期,中国首部近代葡萄酒主题音乐短剧《龙裕长歌》在博物馆上演,演员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潘竟元也是其中之一。记者看到,这部音乐短剧还原了张裕创办初期时的境况,三聘酿酒师、建设地下大酒窖等故事,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了创业初期的艰难。
在这里,潘竟元证明了青春的力量。这座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等荣誉的百年展馆,很多年轻讲解员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让历史焕发时代光芒。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摄影报道
责编:王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