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药机器人在大棚内高效率地喷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滴滴滴……”4月20日下午2点半,南漳县田家营镇,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棚内,一辆白色的微型“坦克”行驶田间,到处弥漫着水雾。
“厉害吧!这是自动喷药机器人,一小时能喷20亩地,效率是人工的20倍。”操控机器的基地负责人敖涛说。
金美科林是一家设施农业企业。过去,打药是最令敖涛头疼的事。“大棚里比户外热,工人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药桶,在里面不停走。”他说,基地请人打药,得120元一天。人工打药效果也打折扣,稍一疏忽,有的地方打多了,有的地方打漏了。
“金美科林的苦恼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痛点之一。”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涛介绍,随着植保无人机推广使用,大田作物植保机械化率逐步提升,可设施农业受大棚空间限制,依然依靠人工施药作业。
两年前,校企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开发自动喷药机器人。“原理并不难,关键要能适应大棚作业条件。”秦涛团队一头扎进大棚,开展机具设计。
大棚内空间狭窄。他们将机器设计为履带式,机身大小刚好通过棚内通道,方便行进。作物种植模式各异,有的生长在地上,有的悬挂在空中。起初,机器仅左右两侧设置八个喷头,后来顶部又安装了一根最高至3米、最长至1.3米的可调节伸缩臂,用来连接喷药杆,扩大喷洒范围。
秦涛团队还在机器身上搭载了传感器、北斗导航系统和高清摄像头,通过遥控器控制,使机器人一开机就能按照预设路线均匀喷洒,并适时避障。
去年9月,自动喷药机器人在基地大棚正式上岗。敖涛算了一笔账,相比传统喷雾器打药方式,机器人每亩可节省农药、人工1100余元,一年下来可降本6万元左右。
当前,秦涛团队正在为机器人设计配套智能控制软件,收集当地辣椒、西红柿常见害虫种类图像数据。未来,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可实时采集农作物虫害照片传入软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帮助种植户不下田也能准确判断虫害种类,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