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在重庆市涪陵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一座藏于珍溪镇石崖斜坡上的清代晚期石刻——景家咀石刻,悄然进入公众视野。它不仅以阴刻与浮雕交织的技艺、对称庄重的布局令人惊叹,更因两副各缺一字的楹联,成为一道横跨百年的“填空题”。
8月25日,涪陵区四普调查队公开发出英雄帖,请广大网友、文史爱好者共同推敲缺失的字句,解读古人藏在崖壁上的智慧与心愿。
一幅刻在石上的“清代海报”
景家咀石刻位于涪陵区珍溪镇三角村的一处陡峭石崖上,三面竹林环抱,一面临路,清幽隐秘。整个题刻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布局严谨对称,宛如古人刻意营构的“崖壁海报”。经四普文物调查队初步判断,其年代应为清代晚期。
涪陵区四普调查队队员正在实地调查景家咀石刻。 涪陵区文管所供图
据涪陵区四普调查队工作人员介绍,整个题刻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呈对称式布局。“富贵自如,励志缘起”楹联等采用阴刻雕法,文字刚劲有力,排列整齐,章法严谨;福禄寿三星、蝙蝠、寿字等则采用了浮雕技法,画面丰富,充满动感。题刻中的文字、人物、动物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阴刻、浮雕等雕刻技法为一体,给人以庄重、稳重之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的寿文化。
景家咀石刻局部细节。 涪陵区文管所供图
为何珍溪这个临江小镇会藏着如此精美的题刻?
工作人员说,石刻所在的珍溪镇,明清时期就已经是长江上游区域商贸中心,以纺织、陶瓷等手工业闻名,商铺林立、贸易活跃。
同时,珍溪还是涪陵榨菜的发源地之一。清朝光绪年间,商人邱寿安将当地青菜头腌制后销往宜昌,因其独特风味逐渐兴盛。
因此,在这一文化土壤中诞生的景家咀石刻,成为一扇窥见清代涪陵民间观念与生活理想的窗口。
缺字的楹联留下双联谜题
石刻中最引人遐想的,是两则各缺一字的楹联。它们仿佛故意留白,邀请后人补全其中的意义。
工作人员说,第一则上联为:“释回纠譁塵道旁”。其中“纠”字字形存疑,可能为异体或讹写。“释”可解为放下、消除,“回”为回转、平息,“譁”即喧哗,“塵道旁”喻指尘世纷扰。整句大致可理解为“消除尘世路旁的喧嚣扰攘”,似在倡导一种超然处世、不为外扰所动的修养。
下联仅存“……大夫命正朝議”,首字已风化难辨。推测或为“士”字,整句则为“士大夫命正朝议”,意指被朝廷任命为正式官员(清代“朝议大夫”为从四品文散官衔)。横批“勵志緣起”点明主题:励志的起点,或许正是从容处世、终获功名。
第二则上联首字缺失,仅余“……地不如心地好”。常理推断,缺字可能为“福”或“吉”,强调再好的风水宝地也不及善良之心。下联“此山更比後山强”则字迹清晰,或实指当地山势风水,或隐喻“此处”“此时”优于往昔与他处,流露满足与自信。
景家咀石刻局部。 涪陵区文管所供图
两联合观,第一则重“励志”与“功名”,第二则讲“心地”与“知足”,再结合周围“富贵自如”“福禄寿”等元素,恰如一套完整的“成功人生哲学”:既要奋斗进取,也要心地纯良;既求功成名就,也知富贵自在、福寿双全。
邀你共同补全百年前的填空题
尽管文物工作者提出了初步的推测,但石刻中仍有三大谜团待解:
首先是“释回纠譁”中的“纠”是否确为“纠”?是否有更贴切的释读?其次是第一则下联消失的首字究竟是什么?“士”字是否最有可能?最后一个填空题则是第二则上联所缺的字是“福”“吉”,还是其他更精妙的用字?
这些“填空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正因如此,它们成了连接古今的趣味纽带。
四普调查队呼吁广大民间学者、古文爱好者、脑洞达人共同参与解读,无论是基于字形的考据、语境的推敲,还是对清代文化、地方历史的深入理解,都可能为这片石刻带来新的光亮。
在邀请市民破解百年前填空题的同时,四普调查队工作人员也提醒市民,景家咀石刻地处陡峭崖壁,非专业人员请勿擅自前往,安全第一。远观研读,亦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石刻无声,文明有语。涪陵区四普调查队希望通过每一次猜测、每一番讨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历史对话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