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人大代表朱华荣: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重庆势不可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7 22: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何春阳 苏思 龙帆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带来的“阿维塔12”模型吸引了中外记者的目光。会议结束,他就被“长枪短炮”团团围住,紧接着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朱华荣。记者 苏思 龙帆 摄

大家对长安汽车的“破茧成蝶”好奇之甚,对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兴趣之高,以至于当天晚上9点,朱华荣又接受了媒体集中采访,对记者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凭什么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重庆技术、人才、产业链优势明显

今年的重庆团开放团组会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被6位代表频频提及,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话题,而朱华荣手里的汽车模型更是吸睛无数。

“我们这个车型有‘三高’,高颜值、高科技、高价值。”朱华荣介绍,“阿维塔12”将传统汽车结构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无论是车身造型还是音响设备,都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同时,它集众多技术应用于一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及31个传感器、三激光雷达的配置,能够更好地保证用户驾驶安全。

“它的大算力,等同于20多部手机或者20台笔记本电脑的算力,可以及时进行数据处理。”朱华荣补充道,它的造车成本却仅为传统汽车的1/7。

阿维塔表现亮眼,但一枝独放不是春。重庆又凭什么敢竞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呢?身在“此山中”的朱华荣再清楚不过。

因为阿维塔仅是重庆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重庆的工业门类是最齐全的。”朱华荣直言,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重庆汽车领域的技术、人才都十分优秀,产业链也相当完整。尤其是现在,重庆持续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整体跃升,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推出“渝车出海”政策规划。在他看来,这一系列“组合拳”能够很好地牵引企业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不仅如此,重庆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顺江而下的物流优势,这又能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基于这样优越的综合条件,长安汽车推出了“海纳百川”行动计划,在全球成立5个大区事业部,即中国区事业部、东南亚区事业部、中东非区事业部、中南美区事业部、欧洲区事业部,目前已经实现4个大区大批量制造生产销售。

“我们正在有序推进‘海纳百川’行动计划。”朱华荣透露,3月,将去欧洲研究政策走向和投资风险。”

以“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助力重庆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

“长安在前些年也经历过低谷期,但是2024年又助力重庆重回‘汽车第一城’。您认为之前的经验教训是什么?这次又抓住了什么机遇?”面对记者的犀利提问,朱华荣不慌不忙给出了他的答案。

“汽车这个产业,起起伏伏是正常现象,因为这个产业有产品周期性。产品出现迭代的时候可能就会经历‘阵痛’,当然,发展得好与不好与产业结构也有关系。”朱华荣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造技术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参与竞争首先是要有产品,产品背后是技术,技术背后是人才。”

长安汽车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转向”。

过去,汽车产业的核心零部件主要集中在机械零件方面,而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和新能源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芯片、软件、控制器以及算力算法等“软实力、软竞争力”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柱。

这个时候,长安汽车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向科技公司转型,希望通过自身强大的技术和人才,参与全球竞争。

“原来我们工程师有1万多人,都是机械工程师,现在工程师有18000人,软件、智能化人员已经达到5000余人,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朱华荣说,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

对重庆来说,整个汽车产业同样经历过“阵痛”,遭遇过“水土不服”。

然而,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健全的产业链,重庆汽车行业加速从传统机械制造向高科技驱动方向进军,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从单一制造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迈进。

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整个产业链条的重塑。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服务,再到信息人才队伍,重庆汽车行业逐渐构建起一个更加开放、协同且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重庆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

作为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重庆也正在奋力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已聚集整车企业19家、具备年产近40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200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坚决反对“内卷式”竞争

用优秀产品、服务创造价值

过去,传统汽车只是一个运载工具。进入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变。

朱华荣认为,从技术特性看,在AI等技术赋能下,汽车产业智能化核心技术已达到跨越式发展的临界点;从发展趋势看,2025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率先从“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

新的产业变革预示着激烈的竞争和新一轮“洗牌”,“内卷”自然也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个别企业可能面临生存上的问题,会采取‘内卷式竞争’,但我们汽车行业的主流车企都反对这种竞争,因为这种竞争的结果最终会伤害用户。”朱华荣认为,竞争能促进优胜劣汰、科技发展,但“内卷式竞争”并不可取。

他说,过去,全球所有品牌的汽车都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又拥有众多自主品牌,竞争异常激烈。最终的结果大家都能看到,那就是中国品牌不断成长壮大,逐渐走向全球。

在这轮新能源、智能化发展中,竞争态势依然激烈,一系列优秀的中国车企还是脱颖而出,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过程,也是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的过程。

“我们坚决反对‘内卷式’竞争,我认为应该通过科技进步打造优秀的产品、优秀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才是一个品牌的价值所在。”朱华荣说。

2025年,重庆市将锚定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任务,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目前,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了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的车联网先导区,探索网联场景深度融合的示范应用。

对于重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朱华荣表现出极大信心。

“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专业化人才优势,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而且势不可挡,未来大有可为。我相信,重庆汽车品牌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朱华荣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