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和中石油已成为投资圈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玩家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实习生 马铭泽
编辑|韩舒淋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上市,中石化和科威特投资局(KIA)是两个最大的基石投资者,分别投资38.76亿港元(约合35.6亿元人民币)。
这是油气巨头在新兴领域投资的最新动作。
投资新能源、新材料,是从中东石油大佬到亚洲油气巨头都在践行的新风向。此前一个月,中石化在投资领域动作频频。4月28日,中石化宣布对旗下投资公司增资19.9亿元,主要是为了发起设立氢能基金;5月9日,中石化与两家山东国企合资成立朝阳氢能新动能创业投资基金,注册资本50亿元,中石化持股49%。
中石化和中石油此前都已成立专业的对外投资公司,分别为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资本)和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昆仑资本),初始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时间分别为2018年7月和2021年6月。
近一年来,“两桶油”对外投资明显提速。据《财经》统计和估算,加上此次投资宁德时代,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各投资公司自成立以来对外投资总计约167.86亿元;其中,近一年的总额约91.6亿元。
最近一年中石油、中石化主要对外投资统计
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投资公司已成为投资圈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玩家。业内人士认为,“两桶油”积极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覆盖新赛道,为集团转型做铺垫。
聚焦新能源和新材料
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美云在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仪式上表示,中国石化作为宁德时代最大的基石投资者参与上市,既是对宁德时代全球布局的坚定支持,也是双方深化产业资本合作的重要体现。双方将携手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共同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发展之路。
入股之前,中石化和宁德时代在今年4月曾签署《产业和资本合作框架协议》,一起构建全国换电生态网络和标准建设,今年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未来共同建设1万座换电站。5月21日,双方合作的首个重卡骐骥换电站项目在福建签约。
根据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的信息,算上此次投资宁德时代,近一年来,“两桶油”共新增对外投资18起,总计约91.6亿元。中石化投资11起,投资对象包括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行业的企业。其中有7起的投资主体为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另3起则通过中石化控股的恩泽基金投资,此次投资宁德时代的主体为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
近一年来,中石油的对外投资聚焦于科技公司,共有7起投资,总计金额约30.03亿元。今年的两起投资分别是:4月27日,昆仑资本向上海太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7.8万,占股3%。1月8日,昆仑资本通过昆仑北工(北京)绿色创业投资基金完成了对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中石油是该创投基金的最大股东,出资比例为50%,另有北京京国盛投资基金和北京国融创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投资49%和1%。
据“企查查”与历史股价估算,不算此次投资宁德时代,中石化资本对外投资总额约85.84亿元,近80%聚焦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尤其偏好具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强、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成长型企业。
2020年8月,中石化资本发起设立恩泽海河(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恩泽基金),拓展其在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方面的投资边界。
恩泽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为中石化,出资占比46.2%,另有其他三家股东,分别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占比34.28%、广东南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占比11.43%和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合伙企业占比8%。
2021年,恩泽基金首笔投资投向康明斯电解水制氢项目,成为其合资主体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50%。该项目聚焦于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成为中石化在氢能布局的关键一环。
与中石化资本相比,中石油昆仑资本对外投资数量较少,目前共20起,根据“企查查”数据和历史股价估算,总投资金额为 46.42 亿元。
昆仑资本在投资策略上更注重技术导向与产业前沿,倾向于投资电池材料与尖端能源技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笔投资是:2024年6月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获得该公司20%的股权。聚变新能的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45亿元。
聚变新能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成果转化平台。该公司致力于将可控核聚变技术从科学实验阶段,推进到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阶段。
昆仑资本也加快了在锂资源及其下游产业的战略布局,围绕锂电池关键材料进行了系统性投资。通过入股杉杉锂电、中材锂膜等企业,其投资已覆盖锂电池的正极、负极材料以及隔膜等核心环节,力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转型还是增值?
石油公司投资对外投资并不是件新鲜事,中东石油公司在业内最早开始对外股权投资、风险投资。
以石油收入贡献为主的中东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设立国家主权基金,当时的目标主要是对财政收入增值保值。近两年来,中东国家主权基金以及中东的国家石油公司纷纷投资新能源和新技术领域。
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等中东巨头正从高度依赖上游业务,向下游化工、新能源和低碳技术拓展。一方面,它们通过大规模并购强化炼化能力,确保原油出口通道;另一方面则成立专门的新能源子公司,布局光伏、风能、氢能等未来能源。
沙特阿美旗下现有三支投资基金,分别为:数字/工业基金规模为5亿美元,投资方向为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Prosperity7基金规模为10亿美元,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办事处,专注于对能源领域以外从事颠覆性技术企业的投资;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规模为15亿美元,专注于对初创企业的投资。
如今,中国的“两桶油”也在重塑自身角色,努力从传统油气公司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商。中东石油公司因资源和资本优势,更侧重国际并购和全球市场整合,中石化、中石油则更多着眼于国内,遵循政策引导的方向,挖掘能源转型的新技术。
国内外石油公司对外投资的共同之处是:为公司长期战略服务,培养潜在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某香港投资公司人士对《财经》表示,“两桶油”在能源行业积累丰厚,被他们投资的新能源、新技术公司相当于有了可靠的背书和加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愿意跟着他们投。”
不过,中石化和中石油投资的公司大多还没进入盈利阶段。某国企投资公司人士对《财经》说,曾经也跟“两桶油”的投资公司一起看过项目,但目前还没一起投资过同一个标的。“他们不以增值为主要目的,而我们是要有清晰的投资回报才会投的。”
中石化对外投资的重点之一是氢能,该司已设立了成为“第一氢能公司”的愿景。综合多方资料,截至2024年年底,中石化在氢能全产业链建设了11个供氢中心与142座加氢站。同期全国已建成加氢站为540座。
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鲜有盈利的项目。被誉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688339.SH)2024年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54.21%;归母净利润为负4.56亿元,自2020年以来一直亏损。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