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入光友薯业的试岗员工,我在入职首日便有幸参与阿里巴巴高管团队参观光友红薯博物园的接待工作,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公司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的创新精神以及领导层高瞻远瞩的战略格局。
参观光友红薯博物园不仅是我对企业发展历程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堂关于坚守初心与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课。
参观过程中,光友薯业33年的发展历程令我震撼。从1992年首创光友精白红薯粉丝,光友粉丝六次技术革新,始终引领行业潮流。
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从健康无明矾配方到全薯营养升级,每一次创新都紧扣时代脉搏。
阿里巴巴高管对展厅内“33年不腐红薯粉丝”的探讨,更让我认识到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董事长以“食用凝胶技术”为例,将产品创新与粮食安全、军事储备紧密结合,展现企业立足民生的长远格局。这种以创新为驱动的生命力,恰是光友薯业集团历经风雨仍能屹立潮头的核心密码。
光友薯业的企业文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文化脉络跨越700余年:从陈振龙引薯入华的历史传承,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到企业科学家、方便粉丝发明人、光友薯业集团董事长邹光友发明方便粉丝,再到法国管理大师波内克斯的国际化视野,光友薯业集团始终以红薯为纽带,串联起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
这种历史厚度在企业管理中转化为独特的实践:晨会用光友之歌和光友粉丝舞唤醒团队活力,将产品知识融入日常仪式,让企业文化浸润于细节,尽显公司的人文关怀;董事长办公室内“儿时画作”与“老家池塘”的布置,彰显“不忘来时路”的初心,正是精神传承的体现;汶川地震与疫情中的社会担当,印证“扎根土地,回馈世界”的企业使命。
正如阿里巴巴高管所言:“其他品牌绞尽脑汁创造文化,而光友的文化说不完。”这种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是企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在与阿里巴巴高管的接洽中,我深刻体会到光友薯业“知进退、谋长远”的战略智慧。
2005年电商化尝试虽因支付技术受限暂缓,但董事长对趋势的前瞻判断令人钦佩。
面对电商“群雄割据”的现状,公司以近日大火电影《哪吒》的名台词为精神导向,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魄力再启征程,这背后是33年沉淀的底气:120多项国内外专利构筑竞争壁垒;“吃光友粉丝,成光友粉丝”的双关标语,巧妙联结产品与用户忠诚度;将军队精神融入员工成长五大阶梯,锻造敢打硬仗的团队。
双方关于电商化的专业探讨,更让我看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巨头思维碰撞的火花——光友薯业既坚守“一碗粉丝”的匠心,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数字化浪潮,这种“守正出新”的平衡之道,正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作为新员工,此次参观光友红薯博物园让我重新理解“光友粉丝”的深意:它不仅是一碗承载历史与科技的美食,更是一份需要代代传承的事业。
从哥伦布航海时代的物种迁徙,到今日电商平台的全球化布局,红薯的故事始终与人类突破边界、连接世界的勇气息息相关。
(供稿人:王芮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