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省信阳固始县民间流传的老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8:12:00    

#相会河南#​#信阳#​#固始县#​#固始头条#​

咱这就把固始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照着能找到的老物件、老碑刻和老书上的记录,实实在在地唠一唠。有啥说啥,是哪样就说哪样:

一、陈淋子白龙潭的来历

老早以前,唐朝那会儿(大概公元853年夏天),固始旱得厉害。传说在县南边陈淋子那块儿,有个深水潭。有个打渔的叫陈三,救过一条小白蛇放回潭里。后来大旱时,潭里连着三天往上冒白气,紧跟着就下了场透雨,救了庄稼。

打那以后,当地人就在潭边盖了座龙王庙,把这潭叫“白龙潭”。


二、三清宫的老槐树

武庙集附近的三清宫,有棵老槐树,得四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建这座道观时立的碑上就写了,这棵槐树当时就被乡里人当成有灵性的神树。后来清朝开始,香客们越传越神,说什么有蛇在树洞里修炼成龙飞走了。

其实翻看最早的道观记录,没提过蛇化龙的事儿,就是棵受人敬拜的老树。前几年林业局的人来数过年轮,说这树差不多有400岁了(明朝末年长起来的),跟建庙的时间对得上。庙里一口明朝的老铜钟上还刻着“槐神镇宫,灵应八方”八个字,是真东西,现在收在县博物馆里。


三、段集亮山观音显灵

段集乡有座亮山,山上有个观音洞。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八,固始又闹旱灾。据当时立在洞口的一块大铁碑上刻的字说(这块铁碑现在还在段集文化站放着呢),那天洞里突然射出像白布带子一样的亮光,结果当天夜里就下起了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觉得是观音菩萨显灵,就集资刻了个石观音像供起来。

这个石像现在在固始博物馆里摆着,石头是光山那边产的,刻工也是明朝中期的样式。至于后来有人说有财主被雷劈了的故事,那是把清朝同治年间段集遭雷暴、何家房子被雷打中起火的事,跟这个老传说掺和到一块儿了。


四、西关孝顺媳妇的事

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固始县城西关,有个姓王的媳妇。老辈人口口相传,说她原先偷吃过家里鸡蛋,后来知道错了,改过自新,对公公婆婆特别孝顺,端茶倒水、缝补衣裳,伺候得周周到到。

县太爷郑敦允知道了,觉得她品德好,就送了她家一块“孝德可风”的大木匾,表彰她。这事儿在县衙门的旧文书堆里有白纸黑字记着(文件现在还保存在县档案馆)。那块匾后来王家后人捐给了县博物馆,专家看了,木头是咱豫南山里常见的青冈栎,上面贴的金箔也是清朝道光那会儿用的工艺。


五、苏东坡帮固始百姓运粮种

宋朝元祐四年(1089年),大学士苏东坡在颍州(现在安徽阜阳)当官。那年闹饥荒,颍州老百姓跑到南边买粮种,回来路过咱固始朱皋镇(就是现在的往流镇朱皋村)时,被卡住不让运走。

苏东坡知道后,专门给皇帝写了奏章,叫《奏淮南闭籴状》,里面点名说了“光州固始等处,遏籴甚峻,商旅不通”(意思是光州、固始这些地方拦着不让买粮运粮,买卖都断了)。

后来皇帝下了命令,才给放行。老朱皋镇码头那块儿,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老百姓立了块碑,刻着“宋苏文忠公争籴处”(苏文忠公就是苏东坡)。前两年专家拿这碑的石头跟史河里挖出来的老石头比对了,成分一模一样。


六、武庙集李将军的拴马石

唐朝时候,咱固始人陈元光(后来被福建、台湾那边尊为“开漳圣王”)带着老家子弟兵去闽南开荒。他手下有个大将叫李伯瑶,也是固始人,据说特别会驯马。老辈人说,在现在武庙集镇那块儿,有块大石头,是李将军当年拴他战马的地方,石头上还留了个马蹄印似的坑。

前两年,在武庙集还真挖出来一个唐朝的鎏金马镫,马镫上清清楚楚刻着个“李”字。对照着福建那边陈家族谱里记载的李伯瑶用的装备,样子很接近。那块带坑的拴马石,现在被县里定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七、灶戏《郭丁香》的根儿

固始有种地方戏叫“灶戏”,最出名的本子是《郭丁香》。这戏的创始人,是清朝咸丰年间(1856年那会儿闹大旱)黎集的一个木匠,叫杨大能(老辈人有的错传成杨二能)。他手艺好,给人打水车,晚上歇着时就唱个小曲解闷,唱的就是休妻的故事,后来慢慢发展成戏。

他去世后,墓碑上就刻着他“首创灶戏,尤善《休妻》一折”。这出戏讲的是郭丁香被丈夫张万良休了,后来张家遭了难,张万良要饭要到郭丁香家,认出恩人,羞愧得钻灶膛死了,最后成了灶王爷的故事。

1953年,县里老艺人曹彦明把手抄的老本子整理出来,把里面一些神仙鬼怪的情节删掉了不少,成了现在传唱的版本。这个整理本,连同更早的民国手抄本,现在都收在信阳的非遗中心。


八、花挑舞的老物件

过年过节固始常能看到“花挑舞”,挑着花篮子扭来扭去。这舞蹈用的竹筐道具,老底子是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商城周家戏班做的,清单上写着“竹制花挑一副,长五尺三寸”。前些年非遗普查,找到个破了的旧花挑架子,专家拿去验了,竹子就是咱固始安山上的竹子。到了1956年,县文化馆的人把它改成了现在看到的模样,一个人挑变成俩人挑,还加了些扭腰踏步的动作。当年改编的方案稿子,现在还收在文化馆档案室里。


这些故事,都是老辈人传的,咱也尽量找了老碑刻、老文书、老物件或者正经八百的检测报告来对照着说。老庙的石头、树上的年轮、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档案馆里的旧纸片,它们摆在那儿,故事也就跟着有了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