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上,由复旦大学牵头编写的国内首部AI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全面报告《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发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颠覆人类认知,也在深度赋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焕新研究工具、激发理论创新。据介绍,复旦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比如,数智人文方面,打造早期中华文明源流跨模态智创工程,进一步聚焦于考古、古文字、早期典籍和古代历史地理这四个支柱领域,构建中华文明数据库和多模态早期中华文明时空大模型,追溯从旧石器时代到西汉末年的中华早期文明发展历史;在计算社会科学领域,打造智能社会“数智孪生”多智能体决策平台,面向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法治社会、气候治理等领域开发多模态大模型,并通过多智能体建模与大语言模型的耦合实现“数智孪生”多智能体决策。
《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蓝皮书》云集了近50位权威专家,历时一年筹备,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AI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挑战、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共分三个篇章,分别从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研究范式变革、各学科关键应用领域,以及产业应用前沿场景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报告指出,在AI赋能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数据和机理双驱动的第五范式,极大地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广度,机理分析的深度和科学发展的速度。《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学界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智能研究的新起点,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的融合,推动新文科创新提速。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从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的视角,介绍了AI赋能人文学科研究的巨大前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教授介绍了AI对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及启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教育)兼研究生院院长文勇刚教授则以“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双重蜕变之旅”为题,从基础能力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AI与数字新基建的协同优化;德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对跨学科社会智能研究概念、方法及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教授就我国人工智能赋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问题阐述观点。
本次大会还设有四个分会场,分别就“社会复杂系统仿真”“公共风险识别与智能决策”“中华文明源流建构与传承”“AI伦理和治理”等重大议题,开展了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