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以系列创新致力打造书香辽宁——阅读:从一个节日到一种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13:00    

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读书市集活动,为读者送去春日书香盛宴。图为活动现场。

沈阳市玖伍文化城举办读书分享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4月23日,在本届读书节主题新书《小骨朵》发布会上,作者宋安娜签名售书。

核心提示

近日,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启动。本届读书节以全新形式、全新活动、全新内容亮相,并将持续至年底,对全省的阅读氛围,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积极回应和持续引导,在内容供给、示范引领、活动推广等多个维度,赋予全民阅读更多内涵与活力。

“全民阅读”话题被屡屡提起。

在我省积极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以“春风化雨”之势将读书渗透进每个人的每一天之际,读者阅读有哪些特征?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新场景、新趋势?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应该如何更好地坚持深度阅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调查,在图书馆的大数据、业内专家以及读者之中,寻找关于推进全民阅读的答案。

大数据勾勒辽宁读者“画像”:读书购书热情持续高涨

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较2023年增加了0.04本。

在辽宁,人们的阅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组数据,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大致勾勒出辽宁读者“画像”。

来自辽宁省图书馆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省图出借图书166万册,同比增长45.6%;接待读者56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这一显著增长反映出读者对纸质阅读的热情回升,与我馆近年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密切相关。”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郭彧分析,这表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有效吸引了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

哪些人爱借书?不同年龄层的人爱看什么书?从辽宁省图书馆2025年一季度借阅大数据来看,“80后”读者是借阅主力军,其次是“70后”和“90后”读者。《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深受“70后”和“80后”读者青睐,“60后”更关注中医类图书和传记类文学,而“90后”为教育孩子多阅读少儿类图书,更多“00后”倾向阅读当代中外小说。

什么样的图书人气更高?从读者借阅图书类别来看,在社会科学类图书中,文学类依然最受读者青睐,其次是历史类、地理类和艺术类。其中文学类图书以当下主流文学为主,综合省图馆藏复本量借阅情况统计来看,2025年一季度借阅前三的文学类图书为《平凡的世界》《倚天屠龙记》《食南之徒》;而《显微镜下的大明》《最新版上下五千年》等历史内容的图书也深受读者喜欢;书法绘画、音乐是艺术类图书中的热门;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前20名主要涵盖了量子科学、各种医学、养生和科普类读物。

此外,少儿类图书借阅率较高,辽宁省图书馆一季度借阅量超过11万册次,显示了“80后”和“90后”父母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来自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第一季度,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到馆读者6万余人次,借阅图书5万余册次。

除了借书,辽宁读者买书热情也十分高涨。今年1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报告》从图书销量、用户买书偏好、出版社发展等维度,呈现了该电商平台过去一年的图书消费概况。其中,辽宁图书订单量以105%的同比增幅,跻身“增幅榜”前五名,读者最喜爱的图书类目中,绘本/漫画、科普百科和哲学占据前三。

“文化灯塔”和“名人领读”:榜样和分享的力量助推全民阅读

从数据来看,我省推动全民阅读的“含金量”仍在上升。其中不能忽视的,便是知名作家、阅读推广人、读书主播等人群的带动作用,他们的出现让全民阅读有了“文化灯塔”和“情感纽带”,让阅读从“一个人的书房”走向“一群人的沙龙”。

4月19日,在参加了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启动仪式“在阅读中相遇”的主题论坛后,我省知名作家孙惠芬前往北方图书城。在那里,她带着新书《紫山》与读者见面,当天,200多本《紫山》被读者抢购一空,另外《寻找张展》销售了100余本。助签嘉宾,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的出现,也吸引了很多读者到现场选购图书、寻求签名,进一步拉动了书籍销售。

记者调查了解到,本届读书节发布了15部主题新书,除《紫山》外,《小骨朵》《龟兹长歌》《闪闪和雷公》《物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新书发布会陆续在北方图书城举行。邀请作家到现场,让新书好书得到更立体、生动的呈现,是图书发行从业者的职责。作家到现场举办文化活动能够形成读书热点,吸引和激发更多读者关注图书、关注阅读,走进书店。新华书店北方图书城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傅海军告诉记者,读书节启动以来,北方图书城客流量同比增长35%,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

作家签售带来的辐射效应在很多实体书店有体现。去年5月至9月期间,沈阳市玖伍文化城举办了10名作家签售活动,每场图书销售量在200本到600本不等。

基于这样的需求,继启动仪式邀请了梁晓声、李洱、东西等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之后,本届读书节将继续广邀名家,一方面通过名家的权威性和示范效应,吸引公众关注阅读;另一方面让读者与作家充分交流,打破阅读距离感,让文学从“殿堂”走向“市井”,让阅读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可感知、可分享的文化实践。

除名作家外,身边“领读人”的分享也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他们分享好书、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引领更多人喜欢上读书。辽宁省“优秀阅读推广人”、盘锦市税务局干部蔡允强正是这样一名“领读人”。他常年坚持做读书分享和阅读推广,举办读书分享会、主题图书推介等各类读书活动150余次,主讲100余次,创建的“蔡根读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品牌,吸引了3000人。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涌现的优质读书主播,成为很多读者的“阅读搭子”。抖音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长大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同比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同比增长518%。这些视频为读者提供了定制化、个性化的阅读参考,为屏幕对面的用户打开阅读窗口。

创新阅读场景:多元化阵地让阅读“在身边”

如果说名家引领能够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那么多样化、网格化、特色化的阅读阵地,则是阅读场景的创新,打破传统阅读方式的“严肃感”,让阅读成为日常体验,吸引“偶然性”人群的参与。

闲暇之时,到家门口的社区书屋读一本书,周末带着孩子到城市书房参加亲子活动,去图书馆享受安静的自习时光,在书店的咖啡馆“消磨”一下午……从超大型书城到小书店,从安静的图书馆到温馨的社区阅读角,我省各地遍布着温暖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文化交流场所。以沈阳市为例,近年来,沈阳打造特色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农家书屋2400余家,拥有各类“阅读空间”近1.6万个。这些身边的阅读空间,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充满书香,提高了全民阅读的便利性。

这届读书节里,百姓们又多了可逛、可玩、可分享的阅读场所——读书市集。东北百姓有赶大集的传统,读书市集将阅读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契合了人们爱新鲜、喜热闹的心理,容易集聚人气,形成好口碑。读书市集活动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全社会广泛动员,创新打造阅读空间,用“烟火气”消除大众对阅读“高门槛”的刻板印象,在非刻意场景中触发阅读兴趣。如读书节启动仪式当天,在辽宁省图书馆举办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读书市集,盘锦市举办了“坐公交 享阅读”书香公交环游记体验日活动,锦州凌海市以“读书+”创新理念打造文化嘉年华。这些百姓书摊、集章打卡等市集活动,为读者构建了立体阅读生态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书店积极走出去,以“市集”的形式贴近读者。读书节启动以来,北方图书城已经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大学等多个场所举办读书市集。

“一方面带着精心挑选的图书走出去,让好书直达读者身边;另一方面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自身文化服务能力。”傅海军认为,一本书只有到达读者手中,它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而今年举办的读书市集能够让好书找到读者、让读者遇到好书。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读书节还开展了“晒晒我的书房”“晒晒我的书架”“晒晒影响我一生的书”等活动。郭彧认为,这些活动刻意避开“说教味”的宣传,将阅读从私人行为转化为社交纽带,重构人与阅读的关系,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阅读生态的共建者。当阅读能带来社交认同、情感连接甚至经济价值时,就会融入大众生活,这正是“书香辽宁”建设的深层目标。

“混合阅读”流行:根据场景切换读屏或读书

阅读阵地的拓展让人们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但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可以是在图书馆、书店安安静静坐着,捧一本纸质书,真切感受书的温度和质感;也可以是在公交地铁上、闲暇时间里,随手打开手机,通过指尖的滑动切换章节……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为6.7亿。数字阅读作品总量为6300余万部,同比增长6.31%。可见,数字阅读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人们的生活。

当前,数字阅读挤压纸质书市场,尤其在资讯获取领域占据很大优势。这样的情况使得人们担忧: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书吗?

事实上,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碎片化电子阅读+深度纸质阅读”的混合模式,是当下的主流选择。记者在图书馆、地铁内、公交站、学校门口以及菜市场等多个场所进行随机采访得知,很多读者会根据场景切换阅读方式。

所谓“忙时读屏,闲时读书”。铁岭缘园书店总经理程刚认为,数字阅读对书店行业造成冲击,但书店作为城市的人文风景的缩影,能够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阅读空间,引领人们进行个性化的深度阅读。“数字和纸质阅读是既差异又共生的关系。作为书店经营者,要始终保留推广阅读的初心,力争让书店跨界塑造地方文旅IP,更好地服务读者和游客。”程刚说。

“纸张之所以能替代竹简,是因为二者承载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数字阅读是快速的、碎片化的,与深度的纸质阅读存在本质区别。未来,人们会通过电子设备的‘碎片化阅读’寻找想要的内容,从而走进纸质的深度阅读。”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想要推广全民阅读,就要制造阅读需求,帮助大家“导读”,诱发公众深度阅读的兴趣。张思宁进一步解释,“导读”可以是生活中的优秀“领学人”、优质主播等,他们提前阅读帮大家筛选精品书籍;也可以是吸引公众读书的阅读场景,让公众通过温馨舒适的视听效果产生阅读兴趣,引领阅读向纵深发展。

(辽宁日报 记者 刘海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