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珩
2月28日,2025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提升全市中医药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水平。
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推进智慧共享中药房发展
“今年重庆将全面深化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在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勇介绍,将支持有条件的行政区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并出台一揽子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便群众看中医的改革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授牌仪式。受访者供图
赵勇还提到,去年底,重庆入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字中医药试点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个市域开展试点的省级行政区。目前,我市正在制定《重庆市建设数字中医药试点地区实施方案》。此外,我市还将探索推进智慧共享中药房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智慧中医医院试点项目。
在中医药服务方面,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型、研究型中医医院,推进北碚区中医院、永川区中医院2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渝东北、渝东南区域布局建设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建设市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2—3家。推进12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和10个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
建设1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专科专病门诊
如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实施“中医专科赋能强基十百千工程”,遴选10个专科方向开展集群建设,通过优势专科层层带动,打造10个中医特色诊疗中心、100个区县中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建设1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专科专病门诊。
“我们还将实施区县域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赵勇表示,今年将推动区县域中医药“三中心”项目建设(中医诊疗指导中心、智慧共享中药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开展“中医馆这十年”系列活动,实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
推动石柱黄连等“渝十味”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促进渝产道地中药材发展也纳入了今年的工作重点。据介绍,我市将启动编制《重庆市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5年)》,引导区县差异化发展和协同发展。支持“大巴山药谷”“武陵药都”等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壮大太极集团、希尔安药业、华森制药等重点企业和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璧山中新生命科技城、重庆(开州)中药城等重点园区。同时,探索制定重庆市道地药材分级标准,推动石柱黄连等“渝十味”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我市将加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使用,2025 年力争实现新增注册或备案中药制剂 10 个以上,全市中药制剂产值同比提升30%以上。”赵勇称,在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方面,将制定发布《重庆市食药物质目录》,探索全市医疗机构食药物质产品成果转化路径,推动药膳药饮、保健食品、特医食品、休闲食品等食药物质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巴渝药膳指南和目录,打造“巴渝药膳”品牌。
此外,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市文化旅游委推介发布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支持各地建设中医药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小镇),推动璧山区秀湖水街、渝中区白象街中医药特色文旅综合体加快建成开放。
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开放发展方面,将开展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中医药文化服务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探索以新加坡为支点拓展中医药“出海”通道,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依托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援外医疗队,开展全球药用植物资源挖掘利用。
新闻多一点>>>
数读·202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
获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3个,评选市级中医名科10个。
遴选建设市级中医康复中心12个、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 10个,推广应用中医治未病技术和规范项目11个。遴选推广“中医药良方妙技”项目33个。
新增三甲中医医院1家。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 2项。
遴选发布首批10个优势中药院内制剂,新增备案中药制剂7个,全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产值达到9000万元,同比增加30%。
发布《重庆市道地药材目录》,推出“渝十味”中药材品种。
推动中医药“出海”,推动渝乌交流合作,深化乌兹别克斯坦“神农学院”共建,成立“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医学职业教育联盟”。
全市新开设本科、高职、中职等中医药类专业9个新增 8家中医医院成为重庆中医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或教学基地,初步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柔性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3人,新增国家岐黄工程人才 17人,获评重庆市名师名家及创新领军人才3人,遴选首批巴渝青年岐黄学者30名、第二批市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52名。
获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4个,遴选建设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统医药类非遗等传承工作室 24个,遴选第四批市级师承指导老师100名、继承人 200名。
全市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达到40.1%,上升至全国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