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荆江评论:1335万考生奔赴考场,高考是人生向高的第一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5 17:53:00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王立 卢鼎)六月的风带着夏日的灼热,也吹响了高考的号角。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定格在1335万人,较去年减少7万人,这是自2017年以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数字背后,是适龄人口结构的自然调整,更是教育路径多元化的生动注脚——中职教育、国际课程等分流渠道日益成熟,为学子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教育部“平安高考”行动今年全面升级。考场内,AI巡查系统与智能安检门构筑电子防护网,29省新高考改革落地,物理类“物化政”组合选科率激增12%。山西、内蒙古等8省份首次实施“3+1+2”模式,高中教学与高校人才需求的衔接更为紧密。

更动人的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青海玉树考点配备应急发电设备,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考场不再担忧断电;12省为16名盲人考生定制盲文试卷,1.4万残障考生通过大字卷、延时考试等方式平等应考。全国3200条心理援助热线昼夜开通,日均接听1.8万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考场镇静操”(深呼吸+积极暗示+鸣天鼓),通过校园广播传遍每个角落。

“考前20分钟独处静思,入场后垂臂放松肌肉,可显著降低紧张激素水平。”北京心理专家陶然的建议道破心态调节的精髓。当考生提笔待战,海南省特级教师惠君的“三锦囊”尤为实用:信心锦囊聚焦基础巩固,助力锦囊调动家校支持,策略锦囊则强调“审题慢如绣花,答题快似流星”。

学科应答更需精准战术。语文阅读坚持“文本先行”,忌先读题后阅文;数学选择“一慢一快”,演算步骤“三等四步”(字母=公式=代入=结果);英语作文保底15分钟,用3-5个高级句型点亮篇章。这些策略背后,是千万次模拟训练凝练的生存智慧——有限时间内,取舍即是胜利。

“少年的书桌上没有虚度的光阴,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终将看到意义。”教育部致考生的信函中,这句话被无数人誊抄在笔记本扉页。在荆州中学,学校精心策划“一顶高粽”活动,师生们一起包粽子、吃粽子、顶粽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励学子们全力以赴、一举高“粽”。在沙市中学,“快闪”祝福活动热烈上演,当整齐而有力的呐喊声响彻校园,所有的祝福都凝结成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为高三学子注入了满满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这些送考仪式不仅为祝福,更为唤醒那些晨读夜诵淬炼出的品格:坚韧、专注、迎难而上。

2024年高考成绩发布时,当舆论场仍被“查分尖叫”“高考屏蔽生”刷屏,光明网的评论如清流般警醒:“对高分考生的狂热追捧,实质是对普通考生的集体漠视”。甘肃考生张伟的感悟更显深刻:“走出考场那刻忽然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的自己。”这种觉醒,恰是高考赋予的精神成人礼。

似曾看到,栀子花香弥漫的校园外,一位父亲将向日葵塞进女儿手中。花瓣上的晨露映出少女清澈的眼眸——那里有忐忑,更有憧憬。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连续多年稳居理科热门专业榜首,2025年热度较往年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专业因大模型、生成式AI的技术突破,成为上升势头最迅猛的交叉学科,新一代学子正将个人志趣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当收卷铃声响起,无论答卷结果如何,那些为梦想焚膏继晷的日子,早已在灵魂刻下比分数更珍贵的印记。高考只是人生向高的第一站,前方还有无数可能等待书写,愿每位考生落笔从容,收鞘有光,在更广阔的人生疆场续写锋芒!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