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如兰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新形势,学龄人口规模及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高级教师柳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学位呈现需求总量下降、城镇挤乡村空、城市内部不均等几个新趋势。
“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新情况,应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柳玲玲建议,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优质均衡”纳入市县两级党政考核。完善学龄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动态监测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学龄人口变化,精准预测教育资源需求,以适时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规划。
柳玲玲认为,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可采取动态有序调整。她建议,采取“一片一策”方式,通过有序撤并,引导教育资源逐步向城区城镇集中,将小学逐步集中到集镇、初中逐步集中到乡镇、高中逐步集中到县城。推动采取“一套人马一块招牌多个校区”的形式办学,提升各校区品牌力和质量,以均衡生源。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采用‘调、转、改、降’等方式。”柳玲玲解释,“调”即调学科,学校采取校内竞聘、互聘等方式将学科富余教师调整为其他学科岗位的方式,优化校内学科教师配比。“转”即转学段,在小学阶段富余教师中甄选具备初中学科教学经验或资质的教师,初高中阶段亦可如此。“改”即改行业,在“县管校聘”中落选的教师进行再考核、再评价,部分教师改到其他教育服务行业上岗。“降”即降师生比,对部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逐年份、逐年级、逐学段降低师生比,逐步试行“小班化”。